栏目分类
Navigation
首页 知识天地 血液百科 正文

隐匿性乙肝

添加时间:2021-01-07 来源:铜陵市中心血站 发布者:铜陵市中心血站 浏览量:1259

献血者献血后被告知感染了乙肝,为隐匿性乙肝,往往一些人很困惑,啥是隐匿性乙肝?

隐匿性感染(occult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,OBI)是指用现有的方法检测HBsAg为阴性,血清中可检测到低水平HBV DNA或肝组织检测出HBsAg或HBcAg。尽管OBI血浆中HBV DNA含量低,其血液仍具有传染性。Hoofnagle等于1978年首次报道1例受血者输入HBsAg(-)但HBcAb(+)的血液而发生HBV感染;Brechot等人将HBsAg(-)但HBcAb(+)的血浆注射大猩猩并发现大猩猩发生急性乙肝的症状,引起人们对OBI的重视,其后研究越来越多。但一般情况下,肝组织不易获取,研究者通常宽泛地将血清(血浆)中可检出HBV-DNA,血清或血浆HBsAg为阴性的状况定义为OBI,但要排除乙肝感染窗口期。

乙型肝炎病毒(HBV)是一种DNA病毒,主要通过性接触、输血、母婴垂直转播和医源性感染等方式传播。采供血机构开展核酸检测以前,仅通过HBsAg的检测筛查HBV感染,许多OBI被遗漏,再加上窗口期感染,给病人输血感染乙肝造成很大的风险。我国为乙肝大国,HBV感染率在8%左右, OBI感染率为0.1-0.3%,可能成为输血感染HBV的主要危险因素。在我国由于使用不同的核酸检测系统及不同地区人群感染率的不同,各地的报道OBI感染率有一定的差别甚至较大;即使在本省安徽核酸检测系统基本一致,北方地区报道多在0.1%以下,而南方地区报道多在0.15%以上,甚至高达0.2%以上,也许是地区差异。

总之,隐匿性乙肝可能通过输血传播,但可通过核酸检测极大避免阳性血输注给受血者,提高临床用血安全。